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坚实根基,是支撑我国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能的重要资源,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八个坚持”是对我国人才事业发展规律性认识的深化,人才之于我国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支柱性地位不断彰显。从党的十九大到党的二十大,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具有特殊重大意义,因此更加需要重视人才工作与产业发展间的内在逻辑,以更加积极的姿态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统筹人才工作与产业发展
产业体系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的状况直接决定着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产业发展是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当前我国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这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最终目标,也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人才事业发展要“面向经济主战场”,实质上就是要统筹人才工作与产业发展,把这两方面工作“一肩挑”,以人才兴助产业强。规划引领和政策创新是促进人才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人才强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始终是我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理论依据。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持续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奠定了坚实基础。党中央围绕产业发展部署人才工作整体布局,不断加强人才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持续强调人才政策聚焦的精准性持续性,逐步形成了人才与产业融合发展的人才制度优势。各级政府也不断夯实人才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引人瞩目的成就。
例如,江苏围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家战略,编制实施了30多个产业人才发展专项规划,构建起“一行业领域一人才规划”的工作格局;浙江推进特色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坚持从特色产业创新发展中的痛点出发,面向产业需求精准引育高水平工程师,兼顾产业属性和人才属性;北京新推出17条举措,助力消除成果转化堵点,等等。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产业新一轮竞争已然箭在弦上。科学技术的变革和产业的发展始终是动态变化的过程,我国经济正处于向高质量发展目标迈进的转型阶段。根据《2019中国产业发展年度分析报告》,我国现行产业体系存在结构性缺陷,高端产业核心技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还需提升,核心技术已成为制约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而突破核心技术,关键在核心人才,人才是经济进步、产业发展的基础性、支柱性资源,继续深入推进人才工作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产才融合仍有不足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下大气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通过持续推进制度建设、政策供给等方面,我国人才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聚焦于人才与产业的融合发展,我国现行人才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自主育才准星不准。长期以来,我国人才存在供需失衡现象。一方面体现在重点产业的人才不足,反映出我国自主育才的方向还不够准确。根据《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发展报告(2019—2020年版)》,我国国内人工智能产业内有效人才缺口达30万;根据清华大学AMiner数据平台发布的“AI2000人工智能全球最具影响力学者榜单”,我国入选的学者数量为196人,仅占全球9.8%,约为美国高层次学者的1/6。另一方面体现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的情况比较突出,人才供给结构性短缺严重,反映出我国自主育才的方式仍有提升空间。高校专业课程设置相对滞后,本土人才的理论与实践不匹配,无法满足行业分类细化要求,成果转化受阻。在当前“产学研用”融合的过程中,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教育链与产业链的衔接更加迫切,尽管现有的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等形式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难以满足产业飞速发展的需要。
人才引进磁力不足。人才引进是扩充人才队伍的重要方式,其着力点是形成对人才持续强劲的吸引力,根本目标是促进我国产业、经济的长期发展。目前许多地区人才引进工作还处于被动“引才”的阶段,难以实现积极“聚才”的效果,这一现状主要归因于人才发展软环境建设和产才融合发展的欠缺。首先,尽管各级政府不断加强人才引进力度并出台一系列人才引进计划,但现阶段的人才引进工作仍以政策吸引为主,且政策工具的单一性特点比较显著,其中大多强调物质保障,在人才发展软环境方面仍存在不足。其次,区域科技人才集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产业聚集和人才聚集往往相伴相生,完善的产业体系和领先的产业优势必然会对全球的专业人才产生巨大吸引力,而高层次人才的汇聚又能为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现阶段我国具有全产业链优势,但对制造业的一些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掌握仍存在不足,工程材料、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高新产业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产业优势不足以“广聚天下英才”。
人才使用定位不当。培养、引进人才是基础,用好人才才是根本目的。用好人才不仅要在“精准度”上下功夫,着力实现人才开发与产业结构、岗位需求的精准对接,还要切实为人才打造施展所长的舞台。近年来各地政府纷纷响应中央部署,制定一系列人才培养、引进计划,但其中也存在一些脱离实际、大材小用的现象,导致难以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高匹配度、高精准度的人才支撑。
充分发挥人才对产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推动产业发展、打破被“卡脖子”的僵局,关键要靠创新驱动,而科技创新能力归根结底就是各类人才创新力量的集中体现。因此要充分发挥人才对产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形成人才与产业融合发展的良性循环。持续推进人才与产业融合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结合近年来各地的工作成效,我国人才工作仍需把握以下几点原则:
贯彻“党管人才”生命线,保证人才工作服务于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党的领导是我国发展的核心优势,是选才引才用才的根本前提。人才工作是一项系统化全面化的工作,尤其产才融合发展工作需要从国家层面、区域层面统筹工作方向,必须明确党在我国人才工作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管人才就是要深入贯彻中央及各级党委决策部署,完善党委领导下的人才工作格局,强化政治引领,提高人才工作质量和水平。
围绕“产业布局”着力点,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中国市场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张锐指出,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30%,而先进国家高达60%至70%。破解我国人才工作和经济发展“两张皮”问题,必须围绕产业布局多管齐下找痛点、齐头并进抓落实。首先,要根据产业发展情况和实际需求统筹好人才工作整体布局,从人才队伍规模、质量等方面入手为产业发展打好基础。其次,要持续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工作,探索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组织机制和激励机制,紧紧围绕产业链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使更多科研成果能实实在在地推动产业和经济发展。
重视“高精尖缺”特效药,厚植重点产业人才优势。当前我国高新产业除了要在基础设施建设、成果转化等方面持续发力,还要重视“高精尖缺”人才的培养。“十三五”规划提出,加快建设人才强国,要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提出要造就国际一流的高精尖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核心人才、带头人才稀缺是当前我国许多高新产业的共性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需牢牢把握高层次人才是助力人才队伍建设突破瓶颈、释放产业发展新动能的关键之举。
把握“敬才爱才”风向标,形成重视人才、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人才聚集除了受社会制度、经济环境、产业结构的制约,还受职业发展空间、尊重和认同程度、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我国人才工作要更加聚焦于软环境建设,营造敬才重才爱才的社会氛围,重视产业高层次人才对于成就和价值取向的需求,强化法规保障与精神关怀,实现物质待遇和精神激励的均衡保障。只有充分激发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创新活力才能持续赋能科技进步、产业变革和经济发展。
释放“数字经济”新动能,以数字化人才优势引领产业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的关键力量,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机遇。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达到7.8%,数字经济加速融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进程,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了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主线,要求协同推进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数字经济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支点,因而各传统行业和新产业均对数字经济领域人才存在较高需求。我们要更加强调数字经济领域人才的重要性,通过政策制度创新培养一大批数字经济领域人才后备军,尤其是更加重视技术技能型人才、创新研发与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积极探索高效灵活的人才引进、培养、评价及激励政策,跑出数字经济加速度。
人才工作任重道远,持续强化产才融合工作是助力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战略选择。为稳步推进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打破人才工作和产业发展之间的鸿沟,以产业集聚人才、以人才引领产业,在持续发力中彰显大国“才”力。
(作者单位:国家开放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声明: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权利人,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2020-02-15 11191
2018-01-03 10380
2021-03-18 7626
2018-06-01 6633
2019-06-22 6068
2019-05-03 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