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 为科技人才营造更好创新环境

为科技人才营造更好创新环境

作者:数科邦 发布时间:2022-11-26 687 0 0

  “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正在举行的“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上,展示新时代十年我国科技创新非凡成就的实物模型、互动项目等成为观众关注的焦点。相较于这些大国重器,在展览的中央综合展区,有一份文件同样“分量不轻”——西南交通大学签署的我国第一份职务科技成果分割确权协议,明确了科研人员对职务科技成果的所有权,从而能够在科技成果转化中获得相应的产权收益。以成果赋权的方式调动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这份协议正是十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持续优化人才创新环境的缩影。

063f5325da2e94506dfa50bfd2550e87.jpeg

  “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保障时间就是保护创新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与人才工作,一项项为科技人才减负松绑、放权赋能的重大改革举措接连出台:改革科研经费管理方式,扩大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自主权;开展减负行动,减轻科研人员填表、报销、检查等事务性负担;“破四唯”与“立新标”并举,扭转科技评价不良导向;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的“四梁八柱”,让改革红利落到科研人员手中……一系列直指沉疴痼疾的硬招实招,打破了不少曾经束缚科研人员手脚的条条框框,把科研人员从不必要的“繁文缛节”中解放出来,为他们心无旁骛地投入科研工作创造条件。

  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耀眼的科技成就背后,是人才竞相涌流的创新创造智慧。要让科技人才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必须为人才创造政策完善、机制顺畅、平台广阔、氛围浓厚的创新环境。十年来,科技体制改革始终围绕人来进行,改革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在改革的推动下,许多长期为科技界所诟病的机制障碍和观念藩篱得以破除,科研管理更加灵活,评价激励更加科学,知识价值更受重视,科研人员的时间和精力得以回归研究本身。近年来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一大批杰出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脱颖而出,特别是青年人才逐渐成为创新主力军,都反映了科技创新生态的持续改善。

d3734980a9cdfa5f45686a2a7ca687c4.jpg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进一步释放我国科技人才队伍蕴藏的巨大创新潜能,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势在必行。遵循科技创新规律和人才发展规律,加快科技管理职能转变,推进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改革,完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加强学风作风建设,从而营造更加宽松包容的创新环境,才能让广大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大胆探索,敢于从事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

  日前,科技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在试点单位和地区分类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意味着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再向前一步。将改革推向纵深,让政策扎根落地,充分激发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必将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声明: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权利人,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标签: 科技人才

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0/300个字
        • 无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