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 各国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新举措

各国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新举措

作者:数科邦 发布时间:2023-04-11 700 0 0

  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等等,为我国在新时期加快人才强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放眼全球,为把握科技发展主动权和主导权,不少国家近年来纷纷出台举措,旨在建强配优本国科技人才队伍,其中不乏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

新举措

  一、设立专门项目支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成长

  俄罗斯

  俄罗斯科学基金会宣布2021~2024年将持续对竞争性科研项目团队成员的年龄加以限定,明确要求“交叉研究项目”(团队规模≤25人,为期4年,可延长3年)中半数以上成员年龄不得超过39岁,“知名科学家项目”(团队规模≤30人,为期4年,可延长3年)中40%以上成员年龄不得超过39岁。

  为助力青年科技人才开启职业生涯,俄罗斯政府还将通过国家“科学与大学”框架计划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项目、基金、住房、实验室等一体化配套支持,并计划在2024年前建造900余个装配最新实验设备的实验室,专供青年科学家使用。

  韩国

  韩国在《第四期科学技术人才培育支持基本计划(2021~2025年)》中明确提出,将持续扩大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支持项目的种类和数量,允许博士生在承担项目期间按需自由调用实验室,以确保其科研项目按期顺利完成。

  二、紧密跟踪和精准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

  美国

  美国基于直接支持、税收减免等方式,推动成立了国际性猎头行业协会,支持猎头企业进军国际高端人才市场,并基于本国创新主体需求精准引才。

  德国

  德国联邦劳动局采用入股或直接成立人事代理公司的方式,跟踪监测国际高级人才市场。同时,德国政府还在海外成立“德国学者组织”,加大吸引德籍人才回流

  新加坡

  新加坡建立“联系新加坡”,协助政府部门加强海外人才招聘联络工作,为全球精英特别是定居海外的新加坡籍人才发掘回国就业和教育机会。

  三、不拘一格招揽国际人才

  法国

  为应对国际顶尖人才引进难问题,2016年法国国家科研署及时调整了引才策略,推出“欧洲研究委员会—跳板”项目,专门从曾经申请过欧洲研究委员会项目但最终没能立项的“落选者”中发掘有潜力的人才。

  四、稳定支持高水平创新团队持续开展原创性突破性的研究

  高水平创新团队通常瞄准的是“从0到1”的原创性、探索性、突破性项目,需要给予其充足的时间和稳定的支持。

  日本“登月型研发计划”、法国“融合科学”项目和“卓越实验室”项目、瑞典研究理事会“杰出教授计划”均对被委以重任的杰出科学家及其创新团队给予为期10年的稳定支持。

  五、建立基于人才信用记录的科研项目监管机制

  欧盟

  为将科学家从过多的报表审批中解放出来,欧盟委员会在第三期“地平线2020”实施期间,试点建立了基于科学家及其挂靠单位信誉和信用的科研项目资金总量控制机制。

  根据试点要求,允许拥有良好信誉的科学家无需向项目管理部门提交过程性项目支出凭证,也无需按照严格的时间节点执行经费。同时,管理部门也不会对已执行的经费进行事后审计。

  韩国

  韩国在《第四期基础研究振兴综合计划(2021-2025年)》实施期间,规定对于信誉较好的科学家,只要不超过项目资金总量和执行期限,科学家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支配和使用经费。当研究环境发生不可控的变化时,科学家可临时调整既定研究主题、目标和周期。

  六、大力培养能活学活用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日本

  日本综合科学技术创新会议2022年11月组织众多学者就如何自主培养复合型人才进行研讨。专家认为,政府一方面应鼓励用复合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专家,挑选典型在全国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推广,优化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另一方面,在鼓励社会各界加大复合型人才聘用力度的同时,还需引导各界创新人才评价机制与指标,以营造适应复合型人才职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为此,日本文部科学省下属科技政策研究所启动“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融合”调查工作,旨在为创新人才评价机制与指标设置积累经验。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今年也在“战略创造研究推进计划”中增加了定向支持复合型人才成长的竞争性研究项目,以提高对复合型人才的支持力度。

启示

  一、创新青年科技人才自主培养的体制机制

  科技人才是强国之源,培养怎样的科技人才力量关乎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

  一是创新科技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引导“双一流”高校扎实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大力培养拥有且善于使用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二是深化目标导向性、前沿探索性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项目设置和评审机制改革,持续扩大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规模与力度,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一站式支持服务和强有力的基础设施支撑。

  二、构建开放包容唯才是用的国际人才引进机制

  在美国不断加大对华人科学家、留学生审查力度的背景下,建议我国抓住机遇,用更加务实、灵活、开放、包容的姿态,广开门路、招贤纳才。

  一是适时调整引才策略,按需扩大引才范围、放宽引才条件,鼓励不同职业生涯的国际人才来(返)华就业、交流、访学,适度允许外籍科研人员参与或主持国家、地方级科研项目;

  二是深化精准引才机制建设,引导和支持产学研界特别是非盈利性团体在海外设立海外人才联络站、联谊会、同乡会等,搜集人才信息与动态、挖掘有潜力的人才,为高层次人才来(返)华提供一站式、定制化服务。

  三、推行以信用承诺为基础的人才稳定支持机制

  为营造促使科研人才潜心专心研究的科研生态,我国可探索建立“稳定支持+信用承诺”相结合的科技人才使用机制。

  一是对立志在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工程、重点学科等领域探索科研“无人区”“从0到1”原始创新突破的国家战略人才(尤其是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给予更长周期的稳定支持。

  二是营造以人才为本的科研氛围,在“揭榜挂帅”项目中,试点推行基于信任的项目资金总量控制(大包干责任制),减少不必要的事后审计。

声明: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权利人,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0/300个字
        • 无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