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也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有利于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产业化水平;有利于发挥创新要素集聚效应,构建协同高效创新体系,这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
搭台筑基,助力企业在人才培养中勇挑大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人才是产学研融合的核心,是产学研融合的桥梁和纽带,实施高质量的人才政策,必须立足企业的主导地位,推动企业人才高质量发展,激活企业在产学研融合发展中的主动性。
为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政府部门应转换角度,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企业。以往与企业相关的人才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完全由政府部门主导,人才的评价标准、引进类别等均由政府根据经验和调研情况制定条目式的标准,资助由政府直接对接个人,在此过程中企业的参与度不高,话语权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积极性。
因此,在政策制定中将更多关注点投向企业,相关政策向企业倾斜,将有利于盘活企业主动性,能增强企业创新创造活力,提升产学研效能。一是可以增强企业吸引人才的能力。企业可以在招聘和留用人才方面拥有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权,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吸引人才的能力,从而提升企业参与产学研的内在动力。二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可以促使企业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和研究,从而加大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和研发,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三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企业作为产业界的重要力量,给企业更多的自主权,企业可以更加自主地选择科技创新方向,能够更好地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人才政策,推动产学研融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手:
——以企业为主体,完善人才评价体系。企业作为人才的直接使用者和效益获得者,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培训方式和准入等方面最具发言权,特别是处在快速发展的数字时代,各行业对岗位和技术的要求也在不停变更,下放人才评价自主权给企业和市场,鼓励企业参与到制定人才评选聘用、任期管理、绩效考核、退出等机制中来,是遵从市场和行业规律的选择。深圳市宝安区在新版人才政策“凤凰英才计划”和“卓越工程师”计划中,建立完善宝安特色的人才评价体系,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向用人单位充分授权,在“凤凰英才岗”和“首席工程师”“卓越工程师”方面均由用人主体自主评聘,充分激发用人主体活力。
——以企业为主体,建立人才培养平台。政府根据产业发展规划,遴选优质的领军企业共建人才培养平台,提供政策支持,由企业自主运营管理,以此调动企业积极性。深圳市宝安区鼓励企业设立首席工程师工作室,政府提供一定的启动和运营经费,企业自主选聘首席工程师主持首席工程师工作室,发挥首席工程师在名师带徒、技术攻关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培养集聚更多的工程师。
——以企业为主体,实施人才创新激励。创新才企对接方式,采用赛马制和揭榜挂帅的形式开展“企业出题科技界答题”等竞赛活动,借助比赛搭建平台,解决企业研发升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促成才企精准对接。利用政府能力,充分整合社会资源,为企业和人才搭建桥梁;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企业和科技界更有效地协同合作,形成长效发展,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同时,通过公开透明的评估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激发企业和科技界人才的创新意识和积极性,刺激创新。
——以企业为主体,搭建人才展示平台。在当前各式各样的人才展示活动中,针对性地围绕企业开展的还比较少。处在互联网时代,政府可以依托“互联网+”,围绕企业搭建人才展示平台,调动企业积极性。比如宝安区创新开展“优才优品”直播活动,面向全区“头部”企业公开征集“优才故事”典型和“优品甄选”产品,以人才真实经历、真情实感宣传宝安人才环境,并为“宝安制造”代言,推介宝安出品的优质产品,进一步扩大了人才品牌影响力,有力地调动了企业和人才的积极性。
加快构建高水平技术创新联合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创新工作,把创新置于新发展理念首位,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以企业牵头建设技术创新联合体已经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环节和有效途径。
当前,我国正处在科技创新“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更加需要通过借助多方力量,增加原创能力,带动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关键核心支撑。以企业牵头建设技术创新联合体对于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动产学研融合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促进资源有效配置。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跨领域、跨学科、跨产业技术集成创新。构建技术创新联合体可以利用全国范围内优势创新资源,解决产业发展遇到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形成资源共享的“一盘棋”。二是提高协同创新效率。目前,各类技术创新主体还存在跨领域协作不强、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等问题,建设技术创新联合体可以有效整合各方优势资源,推动“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良性续接。三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高质量科技成果少、落地转化难等现象是各区域、各领域创新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技术创新联合体能集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形成科技与产业结合“一条龙”的研发和成果转化模式,解决科研和经济“两张皮”问题。
基于上述情况,以建设高水平技术创新联合体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可以在以下三方面开展工作:
——建立联合运行机制。技术创新联合体涉及主体多,需要协调不同层次的利益关系,可以通过建立产业技术联盟等形式,发挥行业协会统筹协调作用,在企业、高校院所、人才之间协同互动。同时,构建第三方评估模式,完善科技人才选拔、考核、评价与奖励体系,提高高校院所科研课题的经济效益,扩大企业研发项目的技术效益,让产学研真正紧密结合起来。西安高新区以创建全国首个“硬科技创新示范区”为契机,出台“科创九条”“上市十条”“人才十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步建立重大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协同破题”机制,每年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利用全国范围内优势创新资源,解决产业发展遇到的“卡脖子”技术难题,促成产业需求和科技资源的重新匹配,形成资源共享的“一盘棋”。
——加大创新载体建设。构筑以龙头企业为牵引、高校院所广泛参与的产业链关键技术攻关项目群,强化各类企业创新平台建设,进而凝聚一批海内外高水平科技人才、带动相关高技术企业快速发展。西安高新区依托“链主”企业建设一批“人才+企业+高校”协同创新基地,搭建高层次人才作用发挥平台,大力破解用人主体引才难、核心技术攻克难、创新资源整合难问题。
——推动创新要素融通。建立企业技术创新共享智库,促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类创新主体,创业投资机构、行业协会等各类创新支持机构以及资源、文化、政策等各种创新环境相互联系、融通创新。探索搭建国际创新创业交流平台,完善企业研发人才培养机制,增强企业对于前沿技术的国际合作创新能力。
聚焦“四个重点”推动企业产学研融合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战场”,回答好这个课题的意义不言而喻。笔者认为应聚焦产学研融合的“四个重点”,才能切实调动企业积极性,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重点一:把握概念内涵
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只有精准全面地理解产学研融合的概念,在实践中才能瞄准靶心、全面发力。目前,产学研融合的概念尚无统一定论,笔者认为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来把握。
宏观层面:主要表现为产业、院校、院所等不同角色的组织,充分利用各自资源禀赋、技术要素和特色优势,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促进不用组织之间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技术链等深度融合和资源共享,形成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使得产业核心竞争力逐步提高。
微观层面:具体表现为通过政府牵线搭桥,由产业企业联合高校职校、科研院所围绕专业设置、人才培育、技术攻关、创新发明、成果转化等不同方面,逐步构建梯次有序、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合作紧密的融合发展网络,实现“产教人”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综上所述,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把握产学研融合的内涵,政府部门才能在机制建立、模式创新、服务保障上更加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重点二:健全体制机制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体制机制,是推动企业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基础和保障,是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创新驱动的关键。
要搭建供需对接机制,通过“线上征集需求+特定对象邀请+线下对接推进”方式,引导开展参观考察、政策宣讲、知识讲座、项目路演、沟通交流,促进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投资机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创新主体深度融合,实现精准对接。
要发挥市场配置机制,把市场供求比例作为企业产学研合作程度、规模、内容的重要依据,强化社会机构、行业协会等市场化服务对产学研融合的有效调节,将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配置向重点产业企业倾斜,引导要素高效流动,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要完善共担共享机制,允许重点产业企业先行试点,在科技成果转化净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科技成果转化转移机构的能力建设和人员激励,自主设置科技成果转化岗位,实现成果转化、利益分配的共担共享。
重点三:构建多元合作
多元交叉的融合模式,实质是通过不同层次、维度的合作,构建起产学研要素相互渗透、递沿推进、环环相扣、紧密延伸的“神经网络”。
要推动“引企入教”,引导重点产业企业以多种方式参与高校职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
要促进产教联合,鼓励以厂中校、校中厂、校企一体等方式,吸引一批重点产业企业与高校共建生产实训基地,实现校企育人“双重主体”,学生学徒“双重身份”。
要推进协同创新,鼓励“校企所”围绕产业关键技术、核心工艺和共性问题协同创新,引导高校将企业生产一线实际需求作为工程技术研究选题的来源之一,加快基础研究成果向产业技术转化。
重点四:强化服务保障
如何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归根结底还是要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强化服务保障、营造优质环境,为企业排忧解难、让企业放心发展。
要加大政策支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研究制定企业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激励政策,以政策红利撬动企业创新和产业升级。
要强化多方协调,联合企业、高校、院所、行业组织、专家顾问,组建产学研融合议事协调小组,定期沟通协同育人、生产创造、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方面事宜,形成工作合力。
要一企一员服务,结合产业发展需求,采取“一家企业一名专员”对接服务机制,提供从需求端到供给端的全周期服务,解决后顾之忧,确保成果落地。
声明: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权利人,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2020-02-15 11191
2018-01-03 10380
2021-03-18 7626
2018-06-01 6633
2019-06-22 6068
2019-05-03 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