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头条 > 以数字湾区建设赋能大湾区经济发展

以数字湾区建设赋能大湾区经济发展

作者:数科邦 发布时间:2023-08-28 419 0 0

  加快数字湾区建设既是大湾区经济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大湾区竞争优势和推动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广东省政府近日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数字政府改革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广东将加快数字湾区建设,以数字政府建设牵引带动全面数字化发展,为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当前,全球数字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加快数字湾区建设既是大湾区经济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大湾区竞争优势和推动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打造数字湾区是提升大湾区竞争优势的重要路径


  粤港澳大湾区信息基础设施齐备、产业链相对完整,且具有丰富的数据资源。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大湾区借力数字经济打造数字湾区,既是大湾区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大湾区竞争优势的重要路径。数字湾区建设是以信息技术为动力,以互联网平台为核心,推动数据、信息、人才和产业等生产要素在大湾区内自由流动、有序集聚、充分赋能的过程。


  一方面,数字湾区建设有助于优化大湾区内产业发展资源的配置。数字湾区可发挥数字技术的海量、精准等特征,提高大湾区内交通运输、数据传输和资源配置的效率;同时借助大数据、云平台和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可扩大数字贸易的规模,促进数字经济集群化发展,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分工格局。


  另一方面,数字湾区建设有助于加速数字技术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目前大湾区区域内的科技型头部企业、高等院校、高职院校和科创企业可通过设立研究院(所)、联合实验室、实训基地等方式,构建起一套区域创新与产业转化体系。


  此外,建设数字湾区还有助于提升治理效能。数字技术可推进大湾区政府数字化与智能化运行,优化政策决策与规划,实现大湾区内各种要素的自由流动与智能化的协同治理;在此基础上,赋能政府高效感知和回应大湾区民众的需求,增强大湾区社会民生诉求及保障政策的精准性,并加快智慧交通、智慧医疗和智慧教育等关乎民生的应用建设。这也有利于激发民众参与大湾区社会治理的广泛度,提升大湾区的治理效能。


  更重要的是,数字湾区可凭借万物互联的开放结构和高效的要素流通秩序,在推动我国企业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同时,有效整合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企业自身的迭代升级,推进产业协同创新发展,从而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打造数字湾区应重点从四方面破题


  目前,大湾区仍存在区域发展失衡、城际产业同质化、人才流动不畅和高端技术要素储备相对不足等问题。对此,打造数字湾区,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破题:


  一是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数字湾区建设的系统规划。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框架内下设大湾区数字经济发展委员会,强化粤港信息化合作专责小组和专家委员会的功能,制定大湾区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建立健全跨区域数字经济合作机制。在此基础上,利用广州南沙重大战略性平台及特惠政策,加快推动粤港澳三地居民统一身份互认,在实现粤港澳政务服务一体化的同时,创设粤港澳信息化合作区,借以突破粤港澳信息化合作的体制障碍,并积极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联盟的作用,联动大湾区三地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构建“政产学研用投”协同机制,推动大湾区数字产业协同发展。


  二是筑牢数字湾区底座,强化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的供应能力。一方面,推进粤港澳网间互联宽带扩容,加快互联网国际出入口宽带扩容,全面提升流量转接能力,全方位推进以信息传递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向集成感知、计算、处理等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引入高端网络设备供应商、云基础设备提供商等,共同打造技术型、安全型和制度型等云端、网端互联网基础设施,拓展软件能力等,加快迭代网络接入设施,筑牢数字湾区底座,为推进交通、医疗和教育等公共行业数字化改造与智能化改造提供技术保障。


  三是加强数字人才队伍建设,为数字湾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坚持引育并举,加快大湾区数字人才库和智库建设。以数字头部企业为主体,汇聚高校、智库、科研机构、产业集聚区等资源力量,打造数字经济高水平研究型人才队伍和具备数字产业经验的高层次、复合型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同时,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探索打造培养数字人才的课程及教学方案,提高大湾区青年的数字素养,为大湾区数字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四是建立数据要素产权制度,提升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制定粤港澳三地数据跨境流动与使用的统一标准,在大湾区内建立数据要素产权制度,明晰数据资源持有权、经营权和使用权,激发科研机构与数据要素型企业在数据资源开发方面的内生动力与经营创造性,带动大湾区产业链的数字化发展。在此基础上,鼓励数字技术领域头部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协同建立大湾区产学研融一体化合作平台,协同开展前沿性、基础性和关键性研究,强化原创性和颠覆性技术研发,解决“卡脖子”问题,持续提高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有益于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技术、新产品。

声明: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权利人,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标签:

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0/300个字
        • 无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