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世界机器人大会日前在北京闭幕,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机器人产业肩负新的时代使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机器人产业深度融合,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百姓生活的同时,机器人产业也迎来了升级换代、跨越发展的窗口期。
关键技术持续创新机器人产业呈现新趋势
“新冠疫情期间,哈奇智能物流机器人在广州常春藤社区承担无人无接触配送任务,将快递包裹、蔬果送至居民家门口,高峰期单台机器人日均送货超百单,有效降低‘人传人’风险。”哈奇智能首席执行官胡佳文说。物流机器人的规模化商用是近年来我国服务机器人迎来大发展的“缩影”。
长期以来,机器人操作系统、控制平台、驱动平台都是受制于海外巨头垄断的“护城河”技术。为早日实现自主可控、国产替代,国内一大批企业展开了持续攻关。
在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展台,几个小小的黑盒子吸引了众多业内人士驻足询问。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智能控制器项目负责人刘鹏飞告诉记者,这是集团重点展示的下一代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操作系统、控制器和一体化驱动单元。
业内人士认为,我国机器人正在从单元作业向大的智能系统发展,人机协作共融与智能控制是大势所趋。“加快产业高质量发展,核心软硬件的‘强魂健脑’攻坚是补足短板、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刘鹏飞说。
与往年相比,在本届大会上,机器人本体、关键零部件、产业链上下游及关联领域尖端成果和首发新品更多。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介绍,国产精密减速器、高性能伺服驱动等关键产业化能力持续提升,部分创新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多学科融合共赢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光学跟踪系统的引导下,工作人员通过电脑主控台控制机械臂,在人体脊柱模型上演示手术操作流程。“骨科手术机器人的研发涉及医学、机械学、生物力学及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高校、公司、医院共同合作完成科技创新、转化和落地应用。”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陈金虎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耀南介绍,机器人技术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机器人已经广泛应用到民生、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5G、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机器人的未来。
专家指出,机器人相关技术融合创新不断取得进展的同时,还面临知识产权归属、跨学科人才短缺等堵点,产、学、研、资全面融合仍有难度。为破解难题,全国多地着力搭建适宜机器人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微生态”。
以机器人大会举办地——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该区域搭建国际一流的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合作平台,引领带动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北京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刘力介绍,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已成为经开区四大主导产业之一,预计“十四五”期间将成为经开区千亿级的产业集群之一。
国际协同创新为全球经济注入新动力
“152台特斯联泰坦系列机器人将在迪拜世博会期间提供访客迎接与互动、餐饮配送等服务。”特斯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现场负责人介绍。
越来越多的中国机器人产品走向世界的同时,国内外技术交流进一步加快,开放合作不断走向深入。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进介绍,目前新松在多国设立子公司,逐步从单纯产品输出转向资本和技术输出。“我们特别注重与海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针对当地需求开展研发。”
在佛山中德工业服务区展区,大族、库卡等中外机器人企业同台亮相。佛山中德工业服务区(三龙湾)管委会对外合作局副局长李杰介绍,如今落地三龙湾的外资企业更看重的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机会,在中国研发、设计,并销售给中国客户成为主流。
中国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始终践行开放合作理念,推动世界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1994年SMC在中国投资建厂,其中80%至90%的产品出口,如今我们主要为中国市场提供配套服务。”SMC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清海介绍,中国产业快速发展,出现许多新的需求和应用场景,倒逼SMC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在中国研发的新产品随后推向全球,带动全球气动产业发展。中国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为SMC带来良好发展机遇。如今我们的产品供不应求,今年1月至8月销售增长超50%。”
辛国斌表示,工信部正在牵头制定中国“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希望将中国建设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的策源地、高端制造的集聚地和集成应用的新高地,为全球机器人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中国贡献”。(记者:王君璐、王琳琳、盖博铭、张骁、赵旭、温竞华)
声明: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权利人,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2020-02-15 11125
2018-01-03 10313
2021-03-18 7564
2018-06-01 6567
2019-06-22 6017
2019-05-03 5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