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市GDP公布引发各种年终PK之时,青岛和烟台携手打造山东首个一体化示范区新鲜出炉。
2022年开年,2019年就启动建设的莱西莱阳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全省战略。同在胶东经济圈的青岛和烟台,终于找到最大公约数;同在山东半岛城市群的济南和青岛,怎么唱双城记?
1月6日,《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2021-2035年)》正式出炉,这个新规划强调了济青双城联动,协同推进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物流枢纽联盟建设,分别以两市为中心构建1小时通勤圈,合力打造高水平协作发展样板,建设全国最具创新力、竞争力的发展轴带。
不是比拼、竞速,而是济青如何唱好“双城记”。作为连接城市群经济的核心纽带,打造“济青廊道”的全国竞争力已是当务之急。
这种变化,已体现在山东省对“一群两心三圈”发展格局的表述中。
2020年6月8日,山东省召开区域协调发展新闻发布会,提出山东省将构建“一群两心三圈”发展格局,支持济南和青岛建成国家中心城市,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山东半岛城市群。
此次山东半岛城市群最新规划中,没有再出现“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法,而是“支持济南建设黄河流域中心城市,支持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2035年济南青岛进入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行列”。
当“廊道经济”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核心纽带时,新动能和新红利从哪挖掘?济青双城如何让经济潜力进一步释放?产业一体化下,济青廊道如何从一条“交通廊道”升级为一条有全国竞争力的“创新走廊”?
1.“廊道经济”升级
济青廊道串起济南、淄博、潍坊、青岛四市,是山东经济最为活跃地区,2021年,这四市的GDP总量占到山东经济总量的44%。
沿着交通廊道发展的经济轴带,最富盛名的当属京沪廊道。
几天前,被民间称为“京沪高铁二线”的津潍高铁获批,“江苏、山东、天津迎来大利好”的沸腾舆情,展现了沿线城市对“京沪廊道”寄予的巨大期望。
京沪高铁串起中国经济最富裕地区,从上海到北京,最快4小时18分抵达。这条号称“全球最赚钱高铁”,日均收入近1亿,日均净赚3270万元。受益于京沪廊道,枣庄的锂电和高端机床产业享受到来自上海、杭州的“溢出效应”。在产业链上与长三角的高效协同,促进了枣庄的发展。
长三角在“廊道经济”上的探索远远走在前面,它有两条著名“走廊”——
一个是G60科创走廊。2021年11月,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联合发布了“G60星链”计划,合力打造以“G60星链”为龙头的卫星互联网集群。
自2018年以来,G60科创走廊相继成立了15个产业联盟和11个产业合作示范区。2021年11月,G60科创走廊成立了第15个产业联盟即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协作联盟。通过这种方式,G60沿线九市不断深化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合作,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沿走廊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千亿级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前面提到的“G60星链”(卫星互联网产业集群)就是典型样本。
长三角着力打造的第二条廊道,就是长三角沿江滨海城市协同创新走廊。这个创新走廊(如上图),从“1.0版”的交通走廊,到“2.0版”梯度分工的产业走廊,再到现在的“3.0版”无缝衔接的创新走廊,对沿江滨海城市如何立足基础优势,突破传统路径,更好进行产业创新协同,提高辐射带动效应提出了新要求。
这个凝聚了长三角一体化最新发展成果的“3.0版”,和山东半岛城市群对于“济青廊道”的厚望遥相呼应:如何从交通走廊到产业走廊,再到创新走廊?
2.“鲁氢经济带”上的四市竞速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注意到,山东大力推进的氢能产业,就是沿着济青廊道一路发展的。
山东省规划的“鲁氢经济带”,包括青岛、潍坊、淄博、济南、聊城、济宁六市。目前,济青廊道上的加氢站基本成网,青岛、潍坊、淄博、济南四市都在争相加码布局“氢能时代”。
济南要打造“中国氢谷”,在济南起步区落地氢能产业基地。在山东省的氢能产业规划中,济南是氢能产业创新、研发、装备制造、商业应用之地。
淄博、潍坊要形成燃料电池及关键材料产业集群。其中,潍坊重点打造世界领先的燃料电池发动机制造基地,淄博重点打造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及核心部件产业基地。目前,淄博的目标是“打造全国氢能产业生产应用标杆城市”,潍坊近期出台了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明确了“制、储、运、加、用”的全产业链条政策框架。
在龙头企业加持上,淄博有掌握氢燃料电池“芯片”的东岳集团;潍坊有潍柴集团,全国唯一一个由企业牵头建设的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落在潍柴。
青岛要打造“东方氢都”,2020年12月发布全省首个市级氢能产业发展规划。这个10年规划提出要打造高端氢能产业集群,建立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建设国际级氢能示范城市。
在这种“抢占氢能高地,势在必得”的氛围中,如果谁都想主导区域产业链,势必引发同质化竞争。四市如何做好产业分工与协同,避免重复建设,低效投资,成为“鲁氢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挑战。
3. 链式思维:长三角如何同下“一盘棋”?
G60科创走廊在发展先进制造业中,创出了“产业链贯通、价值链互补、供应链对接、数据链共享、创新链整合”的“五链协同”经验。日前,浙江省经信厅围绕长三角产业一体化的课题报告,以浙江和沪苏皖采购和销售发票数据为基础来追踪产业链,对区域间产业协同程度进行量化分析,就是典型的数据链的应用。
比如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中,浙江与上海之间的销售(可视作对上海“出口”)和采购(“进口”)规模,占浙江省该行业销售金额比重,来分析浙沪间的协作依存关系。
这个报告监测了汽车制造、金属制品、通用设备制造等12个行业,91条细分产业链及子链中的41条已经初步成型。
通过监控、分析真实购销数据,展示这些行业在浙沪苏皖之间购销规模和协同度,以及部分产业存在的同质化竞争。比如,浙江与沪苏在计算机通讯设备、医药制造等行业协同度低,而这些行业是上海、江苏的优势行业。
这个量化研究,对推动浙沪苏皖三省一市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协作提供了精准依据和方法论。
这样的“链式思维”已经贯穿到长三角产业一体化的最新实践中,长三角城市正在依托大量“隐形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实现产业链区域内高度分工,形成紧密链接的生产网络,把区域内个体优势变成整体优势,以此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
当长三角8座万亿之城以及沿江城市同下一盘棋时,谁能与之争锋?
目前,山东已经明确链主企业112家,成立产业链共同体35个,为每条产业链绘制上下游关键环节“一张图谱”。
在济青廊道沿线,目前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一共184家,其中青岛97家、济南35家、潍坊27家、淄博25家,整个山东362家,数量居全国第3,济青潍淄占到山东省一半。
济青廊道沿线城市如何以“链式思维”打造新兴产业共同体?
2020年,青岛梳理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13条产业链,全力做大做强;济南市重点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21个产业链群;潍坊梳理了15个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力争5年在全市形成5个1000亿级、10个500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冲刺GDP“万亿之城”;淄博梳理了19条产业链和38家链主企业,力争2023年产业链规模突破3300亿元。
注:同色系者为同一产业,例如红色系同属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灰色系为新材料产业
信息来源:济南青岛淄博潍坊官方公布信息 制图: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大数据中心
如此庞大的产业链条,“内耗”在所难免,如果没有形成联动性,就会出现同质化,相互间的壁垒会越来越多,产业链原有竞争力就流失。以新能源产业的基础设施充电桩来说,由于各家标准不一,就很容易造成同质化竞争。
这个时候,促进济青廊道间的要素流动,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信息、技术、人才,资金等交流对接,促进产业链创新平台和科研资源共享,联合开展产业链重大课题联合攻关,把产业链共同体的作用发挥出来,这是需要挖掘的新红利。
4.如何跨越,从“交通走廊”到“创新走廊”?
以济青间的人才流动来说——
来自山东本土人才招聘网站齐鲁人才网的数据分析显示,这两年济南吸引的人才主要是济南都市圈内的城市,对济青廊道上的经济发展更为活跃的青岛、淄博、潍坊三市的辐射力和吸引力还远远不够。
从青岛来看,对胶东半岛都市圈城市的吸引力,显然大于济青廊道上的其他城市。这种状况也说明,济青廊道间的人才流动还不紧密,这种人才流动密度是以区域产业协同和交流为基础的。去年记者在枣庄采访时,就遇到在京沪线上奔波的上海工程师,随着上海项目落地枣庄,这位年轻的工程师也开始了枣庄-上海的双城生活。目前,济南到青岛高铁最快1小时26分到达,已经为这种“双城生活”打开了便利之门。
从“交通廊道”如何跨越到“创新廊道”?
现在,“科创+产业”已成为G60科创走廊沿线城市发展的抓手。
青岛“十四五”规划明确表示,“以建设国家海洋科学城为着力点,全力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引领建设胶东滨海科创大走廊。”
单独一座城市争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难度非比寻常。这次,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新规划中首次提出,要“创建济青综合性科学中心”。
济南正在建设的齐鲁科创大走廊,定位为山东省科技创新策源地、成果转化的主平台、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主阵地。
近年来,济南以齐鲁科创大走廊的产研院创新圈、超算中心创新圈、未来产业创新圈、山东大学创新圈“四圈”为平台,先后规划建设了药谷、世界透明质酸谷、国际激光谷、量子谷、中国算谷等五大产业载体。
但齐鲁科创大走廊这些重量级科创平台如果仅仅是为济南服务,效能并没有发挥出来。
工业产值超4万亿的苏州,正在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服务等九大生产性服务业。2020年7月,在苏州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大会上,时任苏州市委书记蓝绍敏说,生产性服务业只是为一个城市服务,是没有出路的。现在,苏州的生产性服务业正将辐射范围尽量向外扩散至长三角甚至全国。
包括偏居山东威海的威高集团,现在都在借助苏州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平台和人才,谋求创新和发展。
济南超算中心作为科技部批准成立的八大超算中心之一,总投资105亿,建成后可形成年产值百亿的超算应用服务产业。这样一个超级基础平台,正是当下发展智能制造、海洋产业、生物制药、石油勘探、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金融分析、信息安全等产业能够广泛应用的基础平台。
这种在数字经济时代提供超强算力的“发电厂”,每个城市都需要,但不可能每个城市建一个。怎么把这个百亿投资项目的价值最大化?现在,长三角沿江滨海城市协同创新走廊已经提出沿线城市建立大科学设施共享机制等发展思路。
济青发展轴带如果能借创建济青综合性科学中心之际,打造无缝衔接的创新走廊,恐怕是大家都乐意看到的双赢局面。
山东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齐鲁工业大学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海波曾撰文表示,从山东省科教资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顶尖科学家队伍、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尤其是工作推进成效等方面来看,必须集全省之力,单打独斗绝对不行,应花大力气将济南、青岛两地各种力量资源统筹起来,形成合力,才能在全国竞争中占据优势。
不光济青之间,济青淄潍四市之间的科技产业合作范围越来越广,能级越来越高,尤其淄博和潍坊在发展新兴产业时,需要更高资源配置时,加强区域创新一体化、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就成为刚需。2020年,歌尔在青岛建立全球研发中心,2021年潍柴在青岛建立全球未来科技研发中心就是这种体现。
济青之间的强强联合,一定会超出北方经济最强省省会城市或北方第三城的城市辐射力,加快推动技术创新优势溢出。
这也是打造最强竞争力“济青廊道”的实质——通过加强沿线区域的经济联系与空间重组,串联起大大小小增长极的发展轴线,放大原有增长极,推动沿线各增长极的联合,进而生成范围更大、一体化水平更高的经济区。
声明: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权利人,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2020-02-15 11191
2018-01-03 10380
2021-03-18 7626
2018-06-01 6633
2019-06-22 6068
2019-05-03 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