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百度AI加速器DEMO DAY在北京举行,来自金融、农业、零售、医疗、互联网等多个行业的12家一期成员代表,纷纷发表感言盛赞这个模式,还在现场进行路演展示加速器的成果。为期短短四个月的“加速”真有用吗?“加速”的目的究竟为何?怎么了解一个AI加速器的好坏?在探寻结果之前,不如我们先来看看到底什么才是AI加速器。
此前我们曾经探讨过有关AI创业孵化器的问题,提出AI创业与传统创业项目不同,传统创业项目通常由一种商业模式或一项产品而起,通过寻找投资,组建包括人士、行政、市场、运营等板块的完善团队,进入市场出售服务和产品。普通孵化器给予项目的,也是以上环节中的支持。
而AI创业往往不愁资本支持,也没那么快进入市场运营阶段。传统孵化器提供的资本接触和运营指导对于AI企业来说派不上用场。AI企业真正需要的则是技术细节调控、云计算和硬件平台等等支持。但如今的现状是,英伟达的GPU基本靠抢,人工智能专业人才还没走出校园就已经被签光,有资本和能力研发AI技术的,要么是BAT、要么已经成为独角兽。
AI资源的紧缩,让孵化器很难向满足AI创业企业的需要。在这种尴尬情况下,另外一种创业支持方式开始在AI行业中流行开来——AI加速器。
AI加速器:从硅谷到中国
加速器的概念起源于海外,这几年作为舶来品刚刚开始进入中国。
在硅谷,成本低廉的车库创业模式相对成熟,隔壁的斯坦福也能提供足够的人才,加上四处游走的早期投资人,“孵化”这件事已经变得没那么困难。相反,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开始接触到更多资方、寻找到更多发展可能时反而会感到迷茫于是加速器模式开始出现,集结各个领域的专家作为导师,从创业企业中选取佼佼者,收取一定费用和股份向其提供辅导,让佼佼者更上一层楼。
与注重提供办公场地、财务人事等外围工作支持的孵化器不同,加速器面对的往往是初具规模,甚至已经成熟的企业。加速器的重点在于导师机制,通过一系列的考核企业才能加入,在加速器中接受一定周期的培训。
如果说孵化器目的在于让企业由一个idea开始从0到1,那么加速器就意在让企业在一定时间内对自己做个乘法。
而AI加速器自然是直面AI企业和渴望用AI加持自身的企业,为其提供相关支持。比如对于想打磨AI技术的企业,加速器为其提供AI行业的技术专家指导,以及云计算、分布式计算平台等等资源。对于想实现技术落地的企业,加速器可以通过对上下游产业链的沟通,帮助企业提供可行的应用方案。
鉴于AI行业本身的独特性,AI加速器正在逐渐从传统加速器中独立出来。著名的硅谷加速器Y-Combinator就推出了专门的AI模式,联想之星旗下的Comet Labs也提出专注AI产业领域。
作为AI产业中最活跃的国家之一,如今有大量AI加速器在中国出现,既有本土科技企业参与,也有不少知名国际加速器来设立分部。不少AI创业者已经开始考虑,加入加速器时到底该如何选择?
是乘法还是根号?小心加速器让你减速
但作为本土的AI创业者,我们一定要了解加速器模式做为舶来品的特殊性。海内外创业环境本身就有很大的差别,投射到AI加速器上,有时企业不仅无法从中受益,还会影响到本身的发展轨迹。
首先是股份问题。在海外孵化器和加速器之间的界限较为模糊,很多孵化器也会向企业提供投资换取股份。比如有数据显示YC常常是12万美元投资换取6%-7%的股份,500 start up则是投资12.5万美元,收取2.5万美元的学费再换取5%的股份。对于很多渴望用AI转型的企业来说,自己可能已经有很完备的股份分配方案,企业体量也已经很大,这时加入这类孵化器就是不现实的。
其次是对企业前景的设想。我们在中国,拥有大量人口和良好的信息化进程,所以中国AI创业有机会成就更大体量乃至走向世界的企业。而有些国家则善于向其他国家出售技术,加速器的方向也会偏于技术寻租。像以色列就常常向微软、谷歌等科技巨头出售技术方案,在以色列有一家知名的加速器叫Elevator,提出的要求就是让企业在五个月内进入市场。可很多中国创业者还是希望做企业而非仅仅出售技术方案,几个月的时间足够把一项技术包装成一款可以嵌入其他的企业商品,但对于需要大量时间打磨和完善的AI企业来说,往往导致杀鸡取卵的后果。
最后还有加速器对本土情况的了解。加速器对本土情况的误判,往往会耽误了自己和企业两者的时间。比如Plug and Play这家美国知名的加速器,把中国分公司开在了西安,或许Plug and Play的本意是看重了西安的高校资源,同时想避开北、上、深、杭的激烈竞争,可中国创业本身就有扎堆效应。虽然避开了竞争,但Plug and Play也没能培育出什么好项目。
2020-02-15 11360
2018-01-03 10561
2021-03-18 7773
2018-06-01 6810
2019-06-22 6218
2019-05-03 5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