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人才是企业创新的根本动力。完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机制,为其引才聚才用才营造良好环境,对于充分激发中小微企业创新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是培育发展新动能重要载体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最具活力、最具潜力、最具成长性的创新群体,不少企业掌握了行业核心技术,甚至可以在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中“挑大梁”,已成为我国经济转型阶段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载体。
2017年,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印发《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办法》,明确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指标,建立了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库。
2019年,科技部印发《关于新时期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加快推动民营企业特别是各类中小微企业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最新数据显示,当前纳入全国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信息库的企业数量达32.8万家,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创业孵化载体超过1.4万家,覆盖95%的县级以上地区,创业带动就业近500万人。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多为民营企业。为充分激发和释放民营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创造活力,2020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民营企业职称工作的通知》,提出创新民营企业职称评价方式,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对民营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实行单独分组、单独评审,或组织开展民营企业专项评审。此外,还建立职称评审“绿色通道”或“直通车”,民营企业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急需紧缺人才、优秀青年人才可直接申报相应级别职称。
各省也相继出台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职称倾斜落实举措,如,天津市针对上市培育重点企业推出“科创企业评职称”专项服务,实行“一企一评”。山东省创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职称评审机制,探索实行董事长署名“举荐制”。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面临人才难题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隐含着一些发展问题。其中,作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根基的人才问题伴随着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群体的爆发式增长凸显出来。当前,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人才需求总量加速增长,人才供给压力加倍剧增,人才开发竞争加剧激烈,人才问题日益成为制约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瓶颈”因素和薄弱环节。总的来看,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人才主要存在“数量缺、流失多、管理弱”三方面问题。
第一,人才需求量增加,人力资源结构性缺失问题突出。中小型科技企业在规模和品牌方面相较于大公司、科研院所处于弱势,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不足,薪酬待遇优势不突出,因此普遍存在人才紧缺的问题。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人才短缺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点,主要表现为:
在人才类别方面,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短缺现象突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对于技术研发人才以及技能人才的依赖度非常高,这两类人才始终处于紧缺状态。
在人才层次方面,高层次人才短缺现象突出。除IT业、生物医药业等少数特殊行业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以及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和高层次留学人才创办的企业情况较好以外,目前多数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包括相当数量的科技“小巨人”企业,其技术研发人员本科学历所占比例较大,硕士学历所占比例较小,而博士学历人才比较稀少,学历层次以及职称层次普遍不高。
第二,人才波动较大,人力资源状况不够稳定。人才不稳定是制约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的一大难题,表现出两个突出特点:
一方面,人才波动问题主要发生在初创期和成长期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一些企业由于自身实力较弱、激励措施不完善、企业发展前景不稳定导致引进的人才频繁流出。同时,由于担心人才流失,许多初创期和成长期企业普遍不愿投入过多资源对员工进行培训,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员工对企业的信心和忠诚度,导致人才流失出现恶性循环。
另一方面,人才流失的发生阶段主要在人才进入企业的前3年。一般人才进入企业五年后就会较为稳定,这主要与企业通常倾向于根据工作年限提供递进式激励措施有关。并且随着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人才需求总量的进一步攀升,企业间的人才争夺也会加剧,对于保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的稳定更加不利。
第三,人力资源管理不完善,人才储备与培养力度不足。目前,多数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管理者在发展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技术、市场以及资金问题,在内部管理上往往不如大企业规范和完善。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限制,在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方面,往往关注不够、投入不足。
一方面,缺乏必要的人才储备机制。普遍没有建立起合理的人才梯队配置,对人才队伍长远发展缺乏考虑。
另一方面,人才培养力度不足。多数企业对员工虽然有一定培训措施,但往往没有形成系统化的培养制度,在培养内容上局限于企业自身开展的入职培训以及老员工对新员工在日常工作中的指导和技术传授,很少引入外部培训机构提供系统化、专业化培训。
此外,人力资源管理比较简单、粗放。主要停留于日常考勤、工资福利发放、人员招聘等常规人事关系管理,对于政府的相关人才政策缺乏主动了解,对于员工职称申报、政府人才工程申报等工作不熟悉,对政府和市场所能提供的人力资源服务缺乏了解。
营造有利环境助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
做好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人才工作,必须准确把握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有别于传统企业的特点,妥善处理好发挥政府职能和用活市场作用、加强自主培养和创新人才引进、完善服务保障和突出评价激励几个方面的问题。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发展路径与传统企业有很大的不同。一般来说,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在孕育期,主要埋首研发技术、优化工艺,把技术变成产品。一旦工艺稳定、产品成熟,则进入快速成长期,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设备、厂房和大批生产、管理、营销人才。
营造有利于这类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也要深刻认识、把握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对症下药、按需扶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提供不同的“及时雨”。
——完善公共服务和人才市场体系。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存在体量较小、管理薄弱等“先天”不足。一方面,需要社会和政府提供必要的公共人才服务,建立起企业、社会、政府多元互动的人力资源开发保障体系。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各级联动、覆盖全社会的公共人事服务网络体系,积极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人才信息服务、人才诚信服务、职业能力评价服务、人才仲裁服务和劳动力资源服务等支持服务,有针对性地开发符合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需要的、规范化的公共人事人才服务产品和服务项目,不断提升人才公共服务水平。切实保障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平等享用公共服务和政策资源。
另一方面,要完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人才市场的调节功能和服务机制。加强行业人才协会、学会建设,鼓励支持人才中介组织规范化经营专业性人才市场,包括职业经理人市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市场以及高端人才市场。面向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高品质、个性化的高层次人才交流服务,加强对人才中介组织市场化运作机制与市场行为的引导、规范和监管。鼓励支持人才中介服务机构面向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开展人才战略规划咨询、企业文化品牌设计、人才诚信调查、人才科学测评、人才薪酬设计及企业人事外包等衍生服务项目和人事技术服务,不断提升人才中介组织市场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健全人才自主培养机制。鼓励和引导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加大人才开发投入,指导企业建立健全职工教育培训制度。加大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优秀人才的培养扶持力度,优先选择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优秀人才为各级、各类人才培养工程及项目候选人。针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的特点,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有条件的地区可通过举办行业峰会、人才论坛等探索建立地区间乃至国际同行的交流创新平台。
——创新人才引进模式。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挖掘匹配,为企业定向精准招聘人才。通过实施面向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海外人才引进资助政策,提升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度。简化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人才引进办事程序,建立特殊人才引进“一人一策”“一事一议”办事机制。鼓励高校科研机构科技创新人才自主创办领办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制定完善高校、职校、科研院所人才到企业兼职办法,引导从事教学、科研岗位的科技人才、职业技术人才向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集聚,形成一支与产业规划发展同步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编外创新人才队伍。
——强化人才评价激励导向。继续做好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申报评定工作,遴选行业龙头企业自主开展职称评审,向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职称评审服务。创新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关键人才激励机制,鼓励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面向研发设计人才、高技能人才推行股权期权激励,让企业人才充分享受到企业创新发展成果,提高企业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鼓励科技人员开展职务成果转化,创办科技型企业,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合理流动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完善人才服务保障机制。按照人才需求从住房、签证、职称以及就医等方面量身定制政策服务“套餐”,并依据相关政策为其子女入学提供便利。对企业新建生产基地、实现IPO(首次公开募股)上市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人才创新奖励。切实落实“五险一金”政策,完善失业救济和社会救助服务,有条件的地区可探索建立创业风险救助机制,采取创业风险补贴、商业险保费补助等方式予以支持,减少人才后顾之忧。
声明: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权利人,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2018-11-12 2276
2019-09-06 1237
2020-05-08 1119
2020-06-29 1047
2018-12-29 1845
2023-01-04 644